“草根”情怀
“布帽”助理的“草根”情怀
--记“盐城市十佳勤政廉政干部”朱洪顺
[画面] 北京京西宾馆,一个头戴布帽的农村干部,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照片)
[录播]2006年11月23日,在北京京西宾馆,一个头戴布帽、来自苏北里下河水乡小镇的农村干部,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他就是国家民政部最高奖“孺子牛”奖获得者——盐城市盐都区义丰镇民政助理朱洪顺。
[片名]
“布帽”助理的“草根”情怀
--记“盐城市十佳勤政廉政干部”朱洪顺
[字幕] “为五保老人建一个安乐窝,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是我最大的心愿” (激光打字机逐字打出)
[画面] 医院手术台上,几名医生正在紧张地做脑部肿瘤切除手术,只听见医疗器械碰撞的声音。
[画面]朱洪顺昏迷地躺在病床上,打着点滴。
【同期声】敬老院老人1:老朱,好人哪!全是为了我们才这样的,听说手术做了九个多小时,吃大苦了。
【同期声】敬老院老人2:不晓得(老朱)什么时候才能出院,我们(都)很想(念)他。
【同期声】敬老院老人3(流泪):只要老朱能好起来,(我)情愿替他得这个病!
[录播]这位刚刚接受完脑部肿瘤切除手术、躺在病床上,被老人们称赞、受老人们牵挂的男子,他就是朱洪顺。
[录播]今年59岁的朱洪顺,干民政工作是半路出家,年近50才由村支书调任民政助理。上任之初,镇敬老院只有两幢平房,是旧校舍改建的,院内污水横流,杂草丛生,条件差,无人居住,是名副其实的“空关院”。
【同期声】朱洪顺:看到这种情况,(我)感到很痛心,想不到敬老院是这样的,人人都有老时,(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改变这一切。
[录播]为了改善老人们的居住条件,朱洪顺主动到镇领导那里请示修建敬老院住宅楼。
【同期声】 义丰镇镇长:当时镇里财政经费十分紧张,运转困难,连工教人员工资都无法保障,实在无法筹集资金(修建敬老院)。
[录播]老朱对领导说,只要镇里支持,修建敬老院的一切费用由他去筹集。为了筹集资金,他蹬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跑企业、跑村居,托关系、找熟人。老朱的左腿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由于长期奔波、过度劳累,加重了病情,无法保守治疗,不得不做了切除手术。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自己拿工资,不愁吃,不愁穿,整天东奔西跑,身体都累垮了,究竟图什么?
【同期声】 朱洪顺:我什么也不图,就图为全镇五保老人营造一个安乐窝,提供一个好的归宿。
[录播]这朴实的语言,却正是一名共产党员“情为民所系”的最好体现。
[录播]筹建工作非常艰辛,资金、手续、材料、工程队,样样都要过问,光盐城就跑了30多趟。可是,当一切准备就绪,工程刚刚上马,老朱却因疲劳过度,晕倒在工地上。
【同期声】盐城市中医院医生 CT和磁共振检查以后,诊断为顶枕部有一个脑膜瘤,而且瘤已有鸭蛋大,它会压迫人的神经中枢,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录播]面对亲友和领导的探望、问询,朱洪顺感到了死神的威胁,但他没被死亡所吓倒。
【同期声】朱洪顺:我心里有数,开颅手术危险性大,成功率很低,与其“报销”在手术台上,还不如抓紧时间,争取把敬老院建起来,也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
[录播]见老朱决心已定,领导和家人拗不过他,眼瞅着他拖着病痛的身体一直坚守在工地上,直到等敬老院建成后,他才安心去上海治疗。在上海仅6天时间他体重就减少了10斤。
【同期声】朱洪顺:说心里话,(我)并不担心自己的手术能不能成功,(只担心)万一真的撂在手术台上,经手借的工程款就没有着落,帮扶的几个项目就落空了。
[录播]老朱叫家人拿来纸笔,在病床上用了一个下午时间,把经手的帐务和工作上的未尽事宜,当作遗书全部写了下来。
【同期声】朱洪顺:(我)当时就想,万一手术失败了,也好有个交待。
[录播]苦心人天不负。长达9个多小时的手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然而仅仅住了20多天院,老朱考虑到自己还有一大堆工作没有完成,在身体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坚持出院了。到家时,敬老院的老人们像小孩过年一样高兴地放起了鞭炮,领导、同事和群众上百人前来看望老朱。
【同期声】困难户 卞春阳:听说老朱出院家来了,我和老奶奶一块,冒一天的雨,撑个小鸭遛子,赶了10多里水路,特地把自己捕的两条野生长鱼送过来,把他补补身子。
[录播]回来后老朱才知道,在自己住院期间,敬老院的老人们十分惦记他,经常去镇政府打听消息。有的甚至给镇领导下跪求他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救救老朱。每当想起这些,老朱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同期声】朱洪顺:为老人们做点事,能得到如此回报,此生何求?!
[录播]回来后,领导让老朱在家好好休息,可他感觉自己的病情还算稳定,能撑得住,敬老院的配套设施还需要完善,软件台帐还没有规范到位,还有一大摊子事情要做。于是,他就坚持一边化疗一边工作,上午,到盐城中医院化疗;下午,就直接到敬老院上班,每天如此。由于长时间的化疗,老朱的身体受到了很大影响,出现了不少药物反映:恶心、呕吐,头发也全部掉光了,他只好戴起一顶布帽子,于是,一个“布帽”助理忙碌在人前人后……这时,更有人不理解:身体都到这种程度了,还这样拼命干,到底为什么?
【同期声】朱洪顺家人(含泪):老朱啊,你就不能放下工作休息一段时间,你要晓得,现在的你已不是以前的你了,万一有个好歹,可怎么得了?
【同期声】朱洪顺:人活着就要有追求,多干点事,多留点痕迹,才不枉来人世间走一遭。就算病倒累倒了,我也心甘情愿。
[录播]老朱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多为人民作贡献回报社会,就应该做到“利为民所谋”。
[字幕] “弱势群体生活有着落,致富有门路,是我应尽的责任” (激光打字机逐字打出)
[录播]老朱心里有本帐,账上有着全镇困难群体的户头:谁家农忙缺人手、缺机械,谁家小孩读书费用无着落,哪个看病缺钱,他都一清二楚,铭记在心。经常主动登门嘘寒问暖,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同期声】 骏马村伤残军人周德武:当时,我家穷得叮当响就想找个事情做做,(可是)一没得钱,二没得手艺,不晓得怎么做才好。
[录播]他找到老朱,说出自己的想法,请老朱帮忙想想办法。老朱实地察看后,建议他搞稻田养殖,并帮助他借贷款、学技术、联系蟹苗。头一年,就赚了四、五千元,几年下来,老周就盖起了楼房,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录播]这件事对老朱启发很大,全镇像老周这样民政对象很多,这些人只要给他们一些帮助,就可以脱贫致富。如果能建立一个长效的帮扶机制,就可以有更多的老周,更多的致富对象。
【同期声】义丰镇镇长:几年前,朱助理就向镇里提出了建立“三老致富基金会”的设想,我们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可操作性很强,镇里非常支持。
[录播]得到镇里领导的支持,老朱就向全镇发出了帮助民政对象脱贫致富的倡议。倡议发出后,当年就接受捐款15.8万元,签订“一助一”协议书178份,落实结对帮扶单位46家。老朱用这笔钱成立了“三老致富资金会”,3年来累计投放资金22.9万元,投放率达95%以上,资金回收率100%,帮助35户187人脱贫致富。
[录播]安排残疾人就业,老朱花的心血最多。残疾人由于各种原因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些人因此一贫如洗。全镇291个残疾人,50%以上有劳动能力。
【同期声】朱洪顺: (我认为)帮助残疾人就业,最好的办法是兴办福利企业。
[录播]几年来,在老朱协调和帮助下,义丰镇先后创办了盐城市缸盖厂、华荣达电力设备厂等5家福利企业,投资近千万元,创利税330万元,安排残疾人就业107人。
[录播]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2003年夏天,特大洪涝灾害使许多地方都被大水淹没。
【同期声】民政办同事:当时,老朱脑瘤手术还处于一年观察期内,不幸又患上病毒性疱疹,浑身痒疼难忍,但水情危急,他不顾自身安危,始终和我们奋战在一线。
[录播]大水刚刚退去,他又逐村逐户的调查灾情,整整一个月,核实倒塌房屋89户145间,拍摄照片100多张,逐户发放救灾款6.5万元,每一分钱都亲手送到受灾户手中,没有一户遗漏,没有一个群众有意见,更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三官村张红扣家倒塌了两间房子,老朱去时,他家没人,当时,由于连日奔波,老朱感觉十分疲劳,坐在他家门槛上竟然睡着了。等了三、四个小时,天已黑了,张红扣才回来,
【同期声】三官村受灾户 张红扣:当朱助理把救灾款接到我手上时,我真没想到,老朱这么大年纪了,又做过大手术,亲自送上门来,还等了好几个小时,(当时我)真不晓得怎样感谢他才好!
[字幕] “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睡觉也香甜”(激光打字机逐字打出)
[录播]作为一名乡镇民政助理,老朱在一些人的眼里可谓是有职有权。救灾救济款发放、低保审批、五保供养、福利企业年检、敬老院建设等等,无论哪一项都会涉及到钱和权。
【同期声】镇纪委书记:他每年经手发放的各类救济款、低保款、五保供养资金多达上百万元,经手的工程款200多万元,每一笔支出,账目都清清楚楚,无一分钱差错。
[录播]朱洪顺始终认为,权力意味着责任,只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万万不可用来谋取个人私利。
【同期声】义丰镇一企业老板:由于创办福利企业有许多优惠条件,当时我就带着红包,答应每年给他30%的利润提成,想通过他的关系,享受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摇头)老朱没答应。
[录播]老朱为了敬老院建设、残疾人就业、困难户脱贫,不仅没有多得一分钱,相反还花了自己不少钱。红星村困难户王红兵一家5只,上有80多岁的老父亲,下有未成年的孩子,妻子又是残疾人,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老朱不仅接济他衣物,还时常给些零花钱,并介绍他到福利企业上班。
【同期声】困难户 王红兵:(朱助理)一动就给我百把二百,(是他的)工资啊!不是旁的(呀)!
[录播]全镇接受过老朱救助的对象到底有多少、个人到底自掏腰包多少钱,连老朱自己也记不清了。2006年11月,国家民政部奖励他1万元人民币,他不声不响全部捐给了敬老院;区里奖励的1万元,他也同样交到敬老院会计手中。老朱毫不吝啬地将钱用在民政对象身上,自己却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几年来没买过一件象样的衣服,家里的电视机还是十几年前买的旧电视。
【同期声】朱洪顺的儿子:我们也曾埋怨过,但看到他十几年如一日,甚至舍弃自己的生命为民政对象谋求利益时,逐渐地变得理解他并敬重他,支持他的事业。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父亲能健健康康的活着,去做他喜欢的事。
[录播]近年来,老朱不仅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个人”和国家民政部最高奖“孺子牛”奖,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而且获得盐城市五一劳动奖章、“三个文明十佳新事”、 “十佳勤政廉政干部”,盐都区“人民的好公仆”、“十佳勤政廉政镇干部”等殊荣,并当选为盐城市党代表。
【同期声】盐都区委书记李纯涛:义丰镇的民政工作是全市乃至全省的亮点,制造这个亮点的是具有强烈事业心的朱洪顺同志,这个亮点照亮了民政事业,温暖了全镇的五保老人、弱势群众,功不可没。
[录播]今年即将退休的老朱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诺言,书写着自己“草根”情怀的绚丽篇章。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