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区域竞争,一是靠特色,二是靠环境。要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只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寒冬大环境”下,创造“温室小气候”,在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中取得新成效,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必须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而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总揽,从自身建设抓起, 做到人人讲效能、处处抓效能、事事创效能。
近年来,我们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发挥了强大的保障作用,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一是行政不作为。例如纪律松弛、工作散漫;对待基层和群众生冷硬横、敷衍了事,缺乏大局意识,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优惠政策无法落实;上级的一些重大决策、工作部署在落实中发生梗阻和搁浅等等。二是行政乱作为。例如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仍然时有发生;执法行为不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不公正等等。
行政不作为的问题,直接反映了工作效能的低下;行政乱作为的问题,更是对提高工作效能的反动,甚至可以将工作效能破坏殆尽。从本质上讲,无论是行政不作为,还是乱作为,都是一种腐败行为。这是因为,行政不作为,在其位而不谋其政,是对机关和机关干部所占有的行政资源的严重浪费,是对人民群众所赋予的行政使命的严重背弃;行政乱作为,在其位而乱谋其政,其根源主要是个人私利、部门私利在作祟,是拜金主义、关系哲学在作怪。两者都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都破坏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以及我们的对外形象。
机关效能建设,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牛鼻子工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如何全面提高机关效能建设水平,笔者以为:
一、抓好教育管理,在增强干部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上下功夫
近年来,为实现机关效率更高、服务更优、群众更满意的目标,不少地方都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效能建设作为一种形式、一种手段,一下子不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效能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在短期内大力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干部的事业心强了,就能想事主动、做事抢先、办事认真;就能勤于学习、勇于开拓、甘于奉献;就会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不计个人得失。干部的责任心强了,才能焕发出勇气、迸发出力量、激发出智慧;就能对群众疾苦感同身受、对百姓难事深有体谅、对工作方法反躬自省;就会敢于吃苦、善于配合、勇于承担责任。干部的进取心强了,才能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始终保持争先奋进的志气、始终保持自我加压的勇气;就能以勤修身、以俭养德、以廉为荣;就会抢抓机遇、抢先超越、抢占创新先机。加强教育和引导。围绕树立发展为上的大局观念,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改革创新的工作意识,加强“权力就是责任、管理就是服务”的工作理念集中开展主题教育。让他们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多在提升工作效能的思维层次和思想水平上下功夫;让他们超前思维、创新思维、全局思维和系统思维,时时做到效能在我心中。问责问效、有责必究。让他们感到有工作压力、有责任畏惧,把好事办好、把实事抓实,做到勤字当头,潜心学习、加班加点,高效率履行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以奉献开路,廉洁奉公,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要本着对群众负责、对我们发展负责的精神,按照确保最短、绝不拖延的要求,对部门的承诺时限进行一次认真研究和清理,精简办事程序,然后重新承诺和公示,并要着力完善责任追究措施,对违纪承诺的行为予以严肃惩诫。要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对进入“绿色通道”的重点项目,必须坚持特事重办、急事快办、繁事简办、易事即办,全方位提高服务质量。严格干部考察制度。教育和引导干部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带着感情、责任和追求去工作,临重任敢于承担,遇困难勇于进取,受压力善于化解,遭批评乐于承受。以“三服务”(服务领导决策、服务机关运转、服务基层群众)、“三满意”(领导满意、部门满意、群众满意)来衡量自己的工作业绩;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层次,力求服务举措与群众要求合拍,努力营造民主科学、文明高效的新机关形象。对那些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干部予以大胆提拔重用,让人看到希望、积极效仿,从而激发更多干部的进取心。
二、创新管理方式,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推进工作落实上下功夫
在提高工作效率上,要严格会议和文件审批制度,全面推行和落实公示公告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等制度。要把政务公开作为政府施政、部门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建立完善政务公开内容备案、主动公开和依照申请公开等制度。在推进工作落实上,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能和管理权限,合理划分事权,最大限度地减少职能交叉,进一步理顺关系。尤其要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提高效能等重点工作,都要明确责任部门,逐项进行研究落实,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步骤、有考核,有具体的责任单位和个人,每项工作涉及到的牵头单位,要一一拿出具体的实施意见和推进方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施考勤制度,努力打造学习型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请销假制度,将出勤与干部工资、评优等挂钩。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要加强机关干部的培训制度建设,倡导机关干部成为学习型干部,多层次培训干部,多途径锻炼干部,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确保机关干部自身素质与其岗位职责相适应,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对容易产生“暗箱操作”的关键环节,对群众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等实行公开办理,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要进一步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项目,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对已经宣布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回潮反弹。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制度建设是机关效能建设的基础,要进一步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基本工作制度,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行政效能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目标考评办法及考核细则。同时将机关效能建设考核与目标考核、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以及政风行风评议相结合。考核工作本着公平、公正、高效的原则,切实做到平时的效能督查与年终综合考核相结合,真正使效能建设成为促进经济、服务大局、优化发展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深入推进改革,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要继续推进体制创新,一方面,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下放审批权限,规范审批行为。凡是国家和省、市取消、调整的项目,要一律取消或调整,对已经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不得以备案等名义搞变相审批和权力上收。要通过改革,杜绝职能部门利用审批权“寻租”谋利,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和群众。另一方面,要全面清理整顿中介机构,严格执行社会中介机构与行政机关脱钩、从事社会中介服务的人员与机关公职脱钩的规定,切实解决“明脱暗不脱”及“假评估、假证明、假鉴定”和乱收费问题。同时进一步整顿规范社团组织。要深入推进机制创新,重点围绕提升公共服务中心功能、强化审批项目后续监管、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创新管理机制。要建立完善行政审批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行政服务体系;凡是与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相关联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全部进入中心办理,对已进中心的审批事项要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制、重大事项并联审批制,强力推行收费“一单清”服务。对条件具备、政策允许的审批许可项目实行审批逾期默认制和缺席默认制,逾期和缺席视为默认同意。要建立完善行政审批项目的后续监管机制,凡是进入中心的部门必须确保办事窗口人员到位、项目到位、授权到位、服务到位,切实解决审批项目应进未进、进“瘦”留“肥”、明进暗不进、体外循环“两头跑”问题。要建立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强化分层决策、联合审理、结果公开、回访反馈和岗位轮换、责任追究等措施。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